欢迎访问中国·常德市委党校门户网站!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业务信息>教育培训>学员园地>详细内容

【国旗下的讲话】忠实遵守和执行宪法法律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

发布时间:2018-12-12 信息来源:市委党校 浏览次数: 【字体:


78期处干班  朱立爱

 

尊敬的各位党校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年的12月4日,是我国第5个国家宪法日。习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同时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受组织安排,要求就学习宪法这个主题发言,我汇报的题目是《忠实遵守和执行宪法法律,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分三块汇报。

一、宪法的地位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四部宪法,即54宪法、75宪法即文革中的宪法、78宪法和82宪法。现行宪法是在82宪法基础上多次修订而成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万法之母。颁布并实施现行宪法的意义在于:

一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因为它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了人民共同意志,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是把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内容加以规定,更好地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

三是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执政兴国、治国安邦不可或缺的领导作用。

二、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法治实践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推进依法治国举措相对集中、十分有力的五年,也是取得依法治国成就相当丰硕,效果最显著的五年,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了新飞跃;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实现新跨越;三是法治政府建设进入新阶段;四是司法改革呈现新局面;五是全民守法和法治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而法治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可操作性不强,立法部门化倾向,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依然存在,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时有出现,有的地方还比较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及腐败问题仍有一定反映,一些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能力不足,部分社会成员遵法信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

三、公职人员投身依法治国实践应当采取的行动

1、增强法治意识,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2、加强宪法和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执政能力和办案能力。

a. 依照程序公开、公平、公正执法办事,司法办案,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件案件裁判中,每一件行政事务的处理中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

b. 推行和增强理性、平和、文明的执法办案作风,使每一件行政执法事务的办理和每一件司法案件的裁判都能趋向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3、注意深入基层调研,贴近群众,问询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让我们的每一次决策更加贴近实情,靠拢民心,赢得群众的认同与拥护,让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的实际成果,拥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加大普法力度,让法治意识更加深入人民群众心中,在现有法制框架内,保障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这样既有利于消除干部隔阂,密切干群关系,同时也能让更多的社会成员依法维权,减少乃至防止涉稳事件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