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科学的调研方法
2011年11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陕北农村到首都北京,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不论岗位怎么提升,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强调“调查研究”,并把“调查研究”当作打开工作局面的第一把锁钥,为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调查研究,重点在于学习他的科学方法。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科学方法的论述,散见于《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同呼吸才能心相印》等报道中,蕴藏在《办法就在群众中》《谈谈调查研究》等著作及在各地调研时的讲话里。深入梳理这些材料,我们可以领悟到总书记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主要有四招。
第一招,坚持调研开局,做到“明白情况,胸中有数”。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6月到宁德,6月初调研,主政第一个月,走访9个县,布局工作以调查研究为起笔,《摆脱贫困》以《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为开篇;习近平同志到浙江任职,千头万绪,依旧从调查研究入手,时评专栏“之江新语”以《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亮相。理论修养再深厚,国际视野再开阔,干事之心再热切,不能深刻理解“地方特点,时代特征”,领导干部提出的发展愿景,不是“空谈误国”,就是“一厢情愿”。只有通过调研,认真吃透“下情”,才能真正领会“上情”,实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协调一致。
第二招,推进调研深入,做到“细致周全,求真务实”。一些领导干部有调查研究的意识,有调查研究的行程,却没有调查调研的恒心,“调研走过场,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只看成绩,不看问题;只看面子,不看里子,势必“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损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调查研究要点面结合》,就一针见血地批评了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领导干部只有在调查研究中,充分酝酿,全面考察,既有大量合乎实际的“调查”成果,又运用理性思维进行“研究”,在制定长短期的发展战略时,才能瓜熟蒂落,一朝分娩。
第三招,保持调研主动,做到“走近群众,深入基层”。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中国经济转型挺进纵深,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挑战着领导干部认识矛盾、处理问题的执政意识与执政素质。单纯看材料,止步于旧认知,既不能追踪工作领域中的最新动态,也不能克服“本领恐慌”。只有积极主动地调查研究,倾听人民呼声,了解最新趋势,才能制定方针有依据、落实政策有目标。《领导下访是一举多得的有益创举》《领导下访必须注重实效》《领导下访的方式方法要不断深化》等,全面阐释了“领导下访”这个调查研究的新方式。群众上访,是表达民意;领导下访,是体察民情。上访容易导致不合意,下访最能温暖人心。领导干部主动调研,走近群众,深入基层,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四招,完善调研制度,做到“经常调研,有效调研”。新形势下继续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关键在于完善调研制度,确保调研成果及时有效。《谈谈调查研究》中,重点论述了“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论证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的联系点制度”。这就从领导干部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角度,深入论证了调研的科学方法,指明了各级干部如何立足岗位职责,达到调研效果的最大化。
(荐稿人: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