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定位: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
mdash;mdash;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改革新亮点
“穷则变,变则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的改革都是倒逼出来的。经历了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进一步呼唤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全面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关于市场定义变化的背景与意义
经过35年的赶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科技、军事实力明显加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也逐渐富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主体需求的多样化,个人效用函数和集体效用函数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政府主导安排的难度也逐渐增大,效果也大大减弱,到了充分发挥微观主体的活力、释放市场创造力的时机,深化改革正当其时。党的十四大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反映出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对市场地位进行定位的这一“质”的变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理论亮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由于路径依赖的历史惯性,虽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是政府职能领域内的缺位,以及政府职能领域外的越位。如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生产要素流动受阻等。现今“人口红利”、“资源红利”逐渐收缩,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稳定增长面临巨大挑战,市场活力亟待释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的新定位,源于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层次认识,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把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决心。
二、政府与市场的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
经济活动贯穿着人类历史的始终,政府这一具有特殊地位的主体如何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即政府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历来都是市场经济国家要进行研究的重大问题。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制度体系,有其自身产生、发展演化的一般历史规律,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不同的模式。任何市场经济模式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市场调节,市场经济以价格为导向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决策,价格机制是市场调节的核心内容;二是公平竞争,充分竞争是形成价格机制发挥市场效用的基本条件,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天然要求参与主体多方面的平等性;三是全面开放,打破区域、行业限制的要素自由流动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价格机制形成和作用的前提条件。只有有效保证上述三个特征的实现,才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能动作用。纯粹的市场经济只存在于理论上的理想王国里,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各国的市场经济模式都是与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相结合而形成的各不相同的市场经济模式。
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作用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市场经济的国家之一,这一传统的经济体系信奉以亚当middot;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崇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主张通过自动调节达到“自然经济秩序”的境界。政府的主要功能是国防和对外事务,为发挥政府职能提供财政保障,征缴必要税收。此外,不以任何形式干预国内的具体经济活动,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完善于美国。但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最终在美国确立了“混合经济”制度。政府职能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建立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积极进入基础设施等公共经济部门;进行积极的政府干预,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增长、充分就业的目的;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设置失业、医疗保险,保障全体公民最低生活要求。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要求加强宏观经济管理,以“国家利益优先”为原则展开工作,设立相应的政府管理机构体系。国家干预是通过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与之配合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政指导等手段来实现的。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市场经济既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强调政府控制的市场经济,而是强调社会整体利益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他们的主要特征是保证竞争秩序、加强政府指导、注重社会福利。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法律体制保证经济主体的自由参与、平等竞争的权利,保护自由竞争,弥补市场自身的缺陷以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加强政府对市场的指导,但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强调市场微观主体与社会宏观目标的协调;发展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照顾等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政府和市场没有既定的比例关系,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其不同的选择。而且,实践在变,市场经济模式也在变。
三、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战略措施
经历了30多年奇迹般的增长,中国经济也开始降温,现有体制有些力不从心,深化改革是时事所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其一,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任务,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主题来展开;其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资源配置中,遵循市场规律,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其三,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如前所述,市场调节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且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形式。在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形式就是政府放权,把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权力还给市场,让市场发挥更多的作用,让价格机制以市场为基础运行。
2013年以来已经进行的行政审批权取消和下放,即是此次改革的前奏。同时,政府也是市场的有效补充,对于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设置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社会公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说明了改革的指导思想、重点和措施。主要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三个部分提出了强化市场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措施。
1.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财产不可侵犯,非公有制财产同样不可侵犯。归属明晰、保护严格的产权是交易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一方面放宽了非公有资本的准入领域,又使公有资本参与到市场化的进程,活化了公有资本,扩大了市场的影响范围;另一方面提升了公有资本对市场的控制力,提高上缴财政的比例,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形式。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运营上,政企分家,与市场经济融合,按市场规律经营;界定不同国企功能,也就是界定政府经济职能,把政府收缩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领域。四是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辅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保证市场顺畅运行。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农村也纳入到市场经济的范围。放开金融市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强化市场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政府重点着眼于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保证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力量,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简政放权,逐步取消学校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等。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无疑要动政府的“奶酪”,必然要求推动法制、监督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这对于规范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荐稿人:孙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