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可及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近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有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惜贷不敢贷甚至直接抽贷断贷,造成企业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就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要抓紧做好三件事中,首要做好的就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提高金融可及性,减轻各类负担”。
金融可及性,即获取金融资源支持的便捷程度。对于许多民营企业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在金融市场中处于相对弱势,获取金融资源支持的难度较大,融资可及性相比较国有企业的融资便捷程度而言,呈现为“可望而不可及”的融资高山。尤其是有的部门和地方对民营企业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工作中存在不应该有的政策偏差,在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更是削弱了民营企业获得金融资源支持的可及性。而对能够获得融资的民营企业来说,金融机构为覆盖风险,在贷款利率中增加风险补偿,这就导致了融资贵。融资贵主要涉及融资成本,毕竟只有能够获得融资的企业,才会计较成本的高低。相比融资贵来说,优先解决金融可及性问题尤为迫切。
如何才能实现民营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可望而又可及?一要修复和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在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运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多种手段,支持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股权融资支持工具,为经营正常、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民营企业发债提供信用、股权融资等支持。扩大金融市场准入,发挥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二要给予一定的货币信贷政策倾斜。如新增专项指标用于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信贷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为金融机构提供适当的风险补偿,增强内在激励,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推动形成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的长效机制。三要开展金融业务创新,如产业链金融。金融机构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避免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收集信息难、控制风险难、控制成本难”问题。(荐稿人:朱丽)